近日,喜讯传来:我院环境工程教师党支部“党建领航践行‘两山’理念 ‘红绿’融合绘就强国答卷”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优秀案例集》,展现了支部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上的扎实探索与实践成果。
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环境工程教师党支部始终坚持“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强基之路。本期推送,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支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队伍,看他们如何在“强国行”的征程中书写奋进篇章!
一、背景情况
环境工程教师党支部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生态筑基,产教协同、服务落地”的工作理念,创新“红色引领+绿色赋能”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工作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入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社会服务全过程,在“强国行”的广阔实践中,以实干实绩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联建强根基
支部深刻把握“强国行”行动要义,将党建联建作为牵引各项任务的引擎,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协同育人的“大党建”格局。
一是支部共建强联动,理论武装筑牢强国根基。与雄安新区、密云区乡镇、北京排水集团等10余家相关单位建立常态化联建机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行业实践”为核心内容,通过专题党课、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双方党员共同学习理论精髓,研讨“双碳”战略在基层落地的路径方法;支部书记、行业专家带头围绕“两山”理念与行业发展、区域治理的结合点开展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企业技术升级、地方生态治理的具体思路。
二是资源互通育精品,思政铸魂厚植强国情怀。依托联建网络,共建10余个校外育人实践基地,将联建单位一线场景转化为“行走的”大思政课。组织师生党员深入北京水务局等合作单位,开展污水治理实操、环境修复实践等专题服务52场,引导师生在服务中感悟国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将生态文明思想与强国建设部署要求深度融入教学体系,打造精品党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获评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精品课,育人成效辐射校内外。
三是平台合作搭舞台,选育标杆锤炼强国力量。支部主动对接环保部门、环境企业,以共享平台和合作项目为纽带,推荐3名教师党员到京郊一线挂职,服务地方生态治理;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程实践锻炼等机制加大师资培育力度,2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2人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支部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切实锤炼了一批政治素质硬、工作作风实的精干队伍,彰显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二)教育服务筑基石
支部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师资、科技平台优势,精准对接地方教育发展需求,为强国实践筑牢民生与文化根基。
一是转化专业资源,打造普惠性教育服务品牌。对接合作区教育管理部门,深入中小学开展技术培训、学科咨询等教育服务活动59场次,将生态文明前沿知识、环保实用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源,打造“水文化宣讲走进中小学”、“海绵城市实践体验营”等多项品牌活动,为“强国行”搭建“教育+生态+文化”的服务桥梁。
二是深挖实践案例,打造“环境大思政课”。支部将海绵城市建设、灾后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鲜活案例转化为引发情感共鸣、增进思想认同的“大思政课”素材,通过讲座、实践等形式,让地方师生深切感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强化价值引领。同时深入凝练科研成果,系统构建“图书+网站+科普剧目”的立体化科普教育资源矩阵,其中编演的首都优秀科普剧目《霏霏奇遇记》在北京科学中心等场馆巡演33场,覆盖5000人次。
(三)科技赋能打头阵
支部以有组织科研攻坚“卡脖子”难题,抓实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一是团队攻坚聚合力,破解技术瓶颈。支部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碳中和与新能源技术”等跨学科团队,聚焦新型污染物高效防控技术、低碳污水处理工艺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攻关。相关研究支撑获批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制修订行业标准10余项,在解决城市径流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内涝、水质污染等具体技术瓶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地方环境治理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二是校地协同促转化,释放科技动能。支部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搭建校地企协同“立交桥”,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直通一线。10余项核心专利与技术如高效海绵设施技术、低碳工艺包在全国30个国家海绵试点城市、百余个省级试点城市转化应用。累计帮助合作单位解决雨水内涝防控、水质提升、低碳改造等实际技术难题113个,显著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效能,为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提供科技支撑。
(四)实践砺才为民生
支部突出学科特色,引导师生在深入基层、服务区域发展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是技术服务重大战略,夯实民生基础。党员专家团队深度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陕西、宁夏等10余个国家级海绵试点城市的规划编制与低碳发展路径设计,提供关键技术方案,多项政策建议获地方政府采纳。为白城、济南等地提供区域环境治理从顶层规划到工程实施的全链条技术帮扶,切实解决生态治理中的实际难题,获地方政府高度评价与感谢。
二是一线调研献智咨政,服务地方决策。支部直面区域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等民生关切,常态化组织师生深入通州区、平谷区、密云区等地开展专业调研、志愿服务、就业见习等实践活动52次,形成100余篇高质量调研报告,300余项技术咨询、工程建议、政协提案,将专业智慧转化为服务地方决策的“金点子”。
三、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是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的根本保证。以有力党建联建凝聚共识、把准方向,确保 “强国行” 始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二是服务国家战略是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的核心使命。锚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科研攻关聚焦“卡脖子”难题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以科技硬实力彰显担当。三是融合贯通是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关键路径。推动产学研用与校地企深度融合,实现服务社会与自我提升的双赢。四是实干实效是检验“强国行”专项行动成果的核心标准。引导师生党员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一线磨砺,以问题解决的效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检验行动成效。